用酸類保養品後爛臉怎麼辦?皮膚科醫師解析爛臉成因,教你重建肌膚耐受力與保養順序
近年來,酸類保養品在 Dcard、PTT 等論壇上討論度極高,不少人因其能改善痘痘、粉刺、暗沉等肌膚問題而嘗試使用。然而,若酸類使用不當或選擇了不合適的產品,不僅無法達到理想的功效,還可能引發泛紅、脫皮、甚至「爛臉」等敏感反應,讓肌膚受損、保養步驟大亂。
許多人在網路上尋找「酸類保養品推薦」或「酸類使用順序」等資訊時,常會看到許多不同的說法與注意事項,導致更不知該如何下手。本文將由皮膚科醫師專業解析爛臉成因,並教你如何重建肌膚耐受力,同時釐清酸類保養品的正確使用順序與成分選擇,幫助肌膚恢復健康,避免再次受傷。

酸類保養為什麼會爛臉?常見原因解析
使用濃度過高或頻率過密
肌膚無法承受過度刺激,導致泛紅、脫皮或灼熱感。
多種酸類或活性成分混搭
同時使用高濃度酸類、A醇或其他活性成分,容易造成肌膚屏障受損。
角質層過薄、肌膚耐受力不足
天生敏感肌或過度去角質的人,使用酸類容易立即出現爛臉反應。
未做好保濕修復或防曬
酸類會增加肌膚脆弱度,若忽略保濕與防曬,容易引起乾燥、發炎甚至反黑。

酸類爛臉急救:皮膚科醫師教你正確修復方法
酸類保養雖然能改善肌膚問題,但一旦使用不當導致「爛臉」,肌膚屏障受損,就必須立即停止刺激來源並進行修復。皮膚科醫師提醒,這個階段不該再嘗試高濃度活性成分,而是回歸「減法保養」,讓皮膚重新恢復耐受力。
立即停用酸類與高活性成分
- 立即停止使用酸類保養品,包括果酸、水楊酸、A 醇、壬二酸等活性成分。
- 暫停任何美白、淡斑或抗老精華,避免讓肌膚受到二次刺激。
- 只留下最基礎的溫和清潔+修復保濕+防曬三步驟。
建立修復型保養流程:三步驟重建肌膚屏障
Step 1:溫和清潔,避免進一步破壞皮膚屏障
- 使用 pH 值接近肌膚的溫和潔面產品,避免皂基與含有去角質成分的洗面乳。
- 洗臉動作輕柔,不搓揉、不使用毛巾大力摩擦。
Step 2:高保濕、抗發炎修復
- 選擇含有神經醯胺、玻尿酸、燕麥、積雪草等舒緩修復成分的保濕產品。
- 在爛臉初期,可使用清爽型乳液或修復精華,避免厚重油膏悶住肌膚。
- 若出現刺痛或灼熱,先冷敷鎮定,再上保濕產品。
Step 3:加強防曬,避免反黑與色素沉澱
- 白天務必做好防曬,避免紫外線進一步破壞肌膚屏障。
- 推薦使用物理性防曬,減少化學防曬引起的刺激。
- 避免長時間曝曬或進行戶外活動。
何時該就醫?爛臉紅腫判斷標準
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代表可能需要專業治療:
- 泛紅範圍擴大,持續超過 3 天沒有改善。
- 出現滲液、水泡或明顯發炎症狀。
- 痘痘或粉刺突然爆發、劇烈惡化。
- 日常保養完全無法舒緩不適。
此時應立即就診皮膚科,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外用藥或口服藥物,並制定專屬修復計畫。
台北木木日安診所擁有豐富的處理經驗,歡迎預約專業諮詢,了解最適合您的療程方案。

酸類保養品正確使用順序
酸類保養品能夠改善粉刺、痘痘與膚色暗沉,但若使用方法不當,容易導致肌膚屏障受損、泛紅與爛臉。
皮膚科醫師建議,應循序漸進地加入酸類保養,並按照正確保養順序搭配溫和修復產品,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又降低副作用。
以下提供標準的酸類保養流程,幫助你安全使用酸類產品:
酸類保養品標準順序:
1. 清潔(潔面)
使用 溫和型洗面乳,避免含皂基或強力去油成分,降低皮膚屏障受損風險。清潔時間控制在 30 秒~1 分鐘 內,過度清潔會導致乾燥脫皮。
2. 化妝水(保濕型)
建議選擇 無酒精、無香料 的保濕型化妝水,先替肌膚補充水分。在使用酸類前先保濕,可減少初期刺痛或乾燥脫皮問題。
3. 酸類產品
- 酸類應置於保養流程中清潔後、保濕前的位置,以確保酸類發揮最佳功效。
- 少量、薄擦,並僅塗抹於需要改善的區域,例如鼻翼粉刺或下巴痘痘區。
- 初期建議一週 1–2 次,待肌膚耐受後再增加至 2–3 次。
4. 修復精華或保濕乳液
在酸類吸收後,補上高保濕、修復型產品,鎖住水分並修復皮膚屏障。成分可選擇神經醯胺、玻尿酸、燕麥或積雪草,避免含果酸、A 醇等活性成分的產品。
5. 防曬(早上)
酸類使用後肌膚對紫外線更敏感,白天務必使用防曬。推薦使用物理性防曬,減少化學防曬可能引起的刺激。出門前 20 分鐘塗抹,並根據曝曬時間每 2–3 小時補擦一次。

木木日安推薦敏弱肌洗面乳
木木日安皮膚科醫療團隊針對台灣常見的敏感肌膚,研發了一系列護膚產品。其中,敏弱肌專用洗面乳,用最自然的成分,讓您獲得最清爽的臉蛋,能提供安全、溫和的保濕效果。
立即購買:敏弱肌專用乳液 50ml
新手使用酸類的注意事項
酸類保養品雖然效果顯著,但若使用不當,容易導致肌膚受損、泛紅或脫皮。皮膚科醫師建議在使用酸類時務必注意以下重點,尤其是對新手或敏感肌族群:
低濃度、低頻率開始
初期建議選擇低濃度酸類(果酸 2–5%、水楊酸 0.5–1%)並每週使用 1–2 次。待肌膚耐受後,再視膚況逐步增加濃度或使用頻率。
不要同時混用多種酸類或活性成分
避免同時使用 A 醇、維生素 C、果酸等高活性成分,以降低肌膚過敏、刺痛或爛臉風險。若想搭配其他活性成分,建議分早晚或隔天使用,並觀察肌膚反應。
保濕與防曬必須到位
酸類使用後角質代謝加快,肌膚對紫外線更敏感,防曬不可省略。使用無酒精、無香料、含神經醯胺或玻尿酸的保濕產品,幫助修復肌膚屏障。
避免過度去角質或磨砂
酸類已具去角質功效,若同時使用磨砂膏或其他去角質產品,容易造成角質層破壞與爛臉。
先做局部測試
新產品或高濃度酸類建議先在耳後、下巴或手臂內側小範圍測試,確認無刺痛、紅腫或脫皮再使用於全臉。
爛臉後的保養品推薦:適合什麼修復型保養品?
當肌膚因酸類保養品使用不當而受損時,重點是回歸溫和、修復為主,暫時避免任何刺激性成分。選對產品能幫助肌膚屏障重建、舒緩泛紅與乾燥,同時降低後續保養風險。
修復期適合的保養成分
- 神經醯胺: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,鎖住水分,減少刺激與泛紅。
- 玻尿酸:高效補水,提升肌膚保濕度,降低乾燥脫皮問題。
- 積雪草:具舒緩、抗發炎功效,可減緩泛紅、刺痛及微炎症。
- 燕麥、甘草酸或馬齒莧等溫和成分:可進一步舒緩敏感肌膚。


酸類保養品Dcard、PTT 常見討論問題
由木木日安皮膚科診所林醫師針對酸類保養品Dcard、PTT常見問題進行專業解答,幫助讀者釐清迷思,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式。
問題一:酸類保養爛臉怎麼辦?
陳醫師答:
爛臉時應立即停止所有酸類與高活性產品,避免二次刺激。接著回歸「溫和清潔+高保濕修復+防曬」的簡單保養流程。若肌膚出現紅腫、刺痛或水泡,建議及早就醫,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外用藥物或專業修復療程。
問題二:爛臉需要停多久才能再使用酸類?
陳醫師答:
停用酸類的時間視肌膚受損程度而定,一般輕微泛紅或脫皮可停用 1–2 週;若出現嚴重紅腫或發炎,應等待肌膚完全修復,通常需3–4 週甚至更久。再次使用酸類時,建議從低濃度、低頻率慢慢測試,並先在局部小範圍試用。
問題三:酸類保養跟醫美療程可以同時進行嗎?
陳醫師答:
爛臉或肌膚敏感期間,不建議同時進行酸類保養與醫美療程,以免刺激肌膚或延長修復時間。可先完成醫美治療或肌膚屏障修復,再逐步回歸酸類保養。若療程為保濕或舒緩類型,且肌膚狀態穩定,可在醫師評估下安全搭配。